6月30日,广州市首条在全国重点文物控制地带采用矿山法施工的超大断面隧道——南沙大角山隧道提前6个月正式通车运营,为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快速发展按下“加速键”。
被誉为“黄金隧道”的大角山隧道由广州市南沙区建设中心负责建设管理、中铁隧道局集团承建,位于南沙湾地区,处于南沙天后宫和大角山炮台的西侧,南北向纵穿大角山,向北连接港前大道,向南连接环市大道和海滨路,区域地理位置优势突出,规划交通便利。该工程线路均长1.95千米,全线设小净距山岭隧道一座,其中隧道均长847.35米(东线长890米,西线长804.7米),路基均长1.1千米,双向六车道设计。
2023年5月22日,大角山隧道正式开工。据了解,项目团队自进场以来,严格落实标准化管理,全过程做到安全质量双管控。根据工程特点及总体施工方案,通过前期爆破影响模拟计算、后期控制爆破方案优化、辅以全自动振动监测仪等先进设备,有效保障施工过程中大角炮台国家级文物的安全。
南沙区建设中心党组书记、主任曾攀隆表示:“大角山隧道工程提前6个月全线通车,标志着南沙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迈上了新台阶。这条隧道的建成,不仅极大改善了南沙湾片区的交通条件,有效缓解了区域交通压力,更为南沙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提供了有力支撑。”他还强调:“将以此为契机,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紧紧围绕省委、市委的决策部署,以更高标准、更实举措推进南沙区基础设施建设,为打造智慧城市、绿色城市、宜居城市贡献更大力量。”
大角山隧道通车运营后,将高效串联起南沙客运港、国际邮轮码头、天后宫和南沙花园酒店,成为连接港前大道与环市大道的重要通道之一,给大角山南北两侧居民和天后宫景区、海滨公园游客交通出行带来便利,同时加快推动南沙深化粤港澳全面合作,对打造成为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性平台具有重要意义。
6月30日,内蒙古自治区最大规模水利工程——引绰济辽工程迎来关键进展,绰尔河清流沿工程路线奔腾数百公里,进入通辽莫力庙水库,标志引绰济辽工程全线试通水圆满成功。
引绰济辽工程是国务院确定的“十三五”期间实施的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之一,工程从绰尔河流域中游的文得根水利枢纽一路向南,穿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兴安盟和通辽市,最终汇入西辽河,全长390.3公里。其中,中铁隧道局承建的引绰济辽四标项目线路全长21.345千米,施工工法主要为TBM法和钻爆法。TBM段主洞全长15681米,采用1台直径4.75米的敞开式TBM“草原安达号”掘进施工,隧洞沿线存在断层破碎带、长距离高富水地层等不良地质,施工面临裂隙涌水高发、冬季极端低温、坍塌风险易发等多重挑战。
项目施工过程中需穿越超过5千米的富水洞段,涌水量极大。不仅如此,受内蒙古地区冬季近零下30摄氏度极端低温影响,洞内涌水冰冷刺骨,“脱了短袖穿棉袄,棉袄外面套雨衣”是员工每日工作的固定流程,现场艰苦的施工条件可见一斑。此外,涌水问题还对现场物料运输和工序衔接造成严重影响,同时,围岩因涌水软化,拱顶掉块、坍塌风险也持续攀升,“草原安达号”TBM曾因涌水问题先后8次被迫停机。
面对种种不利条件,项目团队迎难而上,以地表全方位补勘为施工先导,以地表超前灌浆为主控手段,以超大排量排水系统为应急保障,形成了行之有效综合治水方案,大幅减少了隧洞涌水;通过支洞口采光板保温棚封闭、拌合站管路加热等措施,确保冬季极端低温条件下施工安全;采用喷浆封闭、灌浆加固、拱架加密等技术方案,克服了浅埋强风化凝灰岩破碎带地质不稳定难题,有效控制了隧洞结构失稳、坍塌等风险,为TBM后续安全优质高效掘进提供了有力保障。
2021年11月,项目创下小断面敞开式TBM日掘进101.12米的国内纪录;2023年4月,又以月掘进1377.2米的好成绩创造了国内同级别敞开式TBM月进尺施工纪录。因表现优异,项目多次在建设单位月度综合评比中获得“天箭”荣誉称号,并连续两年获评“优秀施工单位”。历经近5年艰苦奋斗,项目于2023年9月28日在全线率先完成隧洞开挖施工任务,为工程全线贯通以及试通水成功打下坚实基础。
引绰济辽工程是内蒙古自治区投资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是内蒙古一号水利工程,属国家水网骨干工程。工程建成后,可改善绰尔河下游农业灌溉条件,解决受水区生产生活用水问题,有效缓解西辽河流域地下水超采状况,对促进蒙东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修复、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具有重大意义。
6月28日,由二处承建的珠肇高铁全线最长单向矿山法隧道段——圭峰山隧道出口段顺利贯通,为珠肇高铁早日建成通车奠定坚实基础。
珠肇高铁是广东省自主投资建设管理的首条时速350公里高铁,是珠江两岸协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性高铁。其中,圭峰山隧道是全线控制性工程,全长15.15千米,出口段2674.5米,沿线地质复杂多变,埋深较浅,存在多处断层、高应力及节理带,开挖过程中易发生拱顶掉块、坍塌、岩爆、突泥涌水等风险,隧道成洞性差、施工难度大、安全风险高。
自进洞施工以来,项目团队迎难而上,发挥高风险复杂地质隧道工程施工优势,成立了“圭峰山猛虎团”,按照铁路建设标准化各项要求,先后攻克了工期紧、征地难、风险高、地质差、埋深浅等难题。为克服不良地质条件影响,项目部严格遵守“管超前、严注浆、短开挖、强支护、早封闭、勤量测”18字方针,定期开展安全风险辨识工作,加强地质勘探预报,并针对地质情况变化,及时调整施工方案。面对断层破碎带的地质难题,项目采用“超前帷幕注浆+径向注浆”的超前支护措施对破碎带进行加固,有效化解了坍塌风险,实现隧道稳步安全掘进。
珠肇高铁建成通车后,将串联江门站与珠三角枢纽机场,实现轨道与航空无缝衔接,进一步提升江门珠西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对珠三角地区的城市发展发挥交通枢纽作用,珠海至新规划建设的珠三角枢纽机场最快35分钟到达,珠海至肇庆东最快36分钟到达,项目沿线珠三角主要城市均将实现1小时通达,对落实广东省交通强省建设总要求,加快构建“12312”出行交通圈具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