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由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指导、澳门太阳成tyc122cc主办、隧道掘进机及智能运维全国重点实验室承办的盾构/TBM大数据挖掘共同体成立大会暨隧道与地下空间领域垂直大模型发布会在河南郑州召开。来自河南省科技厅、工信厅、郑州高新区、高校、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400余名专家代表共襄盛举,见证我国隧道建造领域数智化转型的里程碑时刻。
中国中铁党委常委、副总裁黄超,河南省科技厅二级巡视员曹贵金,郑州市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张东辉出席会议并讲话;华为算力平台先遣队东南区总裁陈斌,中铁隧道局党委书记、董事长高伟出席会议并致辞。中铁隧道局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易国良主持开幕式。
黄超指出,中国中铁高度重视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此次“先锋·隧道大模型”的发布,将有力推动隧道与地下空间领域由传统经验驱动向数据智能决策转变,标志着隧道建造已经进入“AI+”时代。面向未来,中国中铁将把“数据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把“安全、优质、高效、绿色”理念贯穿始终,把每一条隧道都打造成“数字孪生体”,让每一次掘进都成为“绿色掘进、智慧掘进、价值掘进”,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质量强国、数字中国,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中铁智慧和力量!
曹贵金指出,隧道掘进机及智能运维全国重点实验室作为我省创新驱动生力军,先后创建了行业首个盾构/TBM工程大数据中心、构建隧道智能建造技术体系、发布了行业蓝皮书;今天,“先锋·隧道大模型”又取得重大突破,这是产学研融通创新的重大成果,将为我国隧道建造与装备制造数智化转型升级提供核心引擎。
张东辉表示,隧道掘进机及智能运维全国重点实验室和共建单位推出“盾构/TBM大数据挖掘共同体”与“先锋·隧道大模型”,是实验室多年来推动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发展的又一重大行业创举。期待“先锋·隧道大模型”未来能够依托高新区强大的算力资源,不断优化升级,让盾构/TBM 的“智慧大脑”更加智能,驱动隧道与地下空间建造向智能化、少人化、无人化方向迈进,为隧道与地下空间领域未来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陈斌表示,在国家人工智能发展的大背景下,隧道工程行业的智能化转型已经不再是一种选择,而是关乎大家生存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入,使得隧道工程行业从传统的施工模式逐步向智能化、少人化、无人化、绿色、低碳的趋势转变,逐步提升工程效率,降低施工成本,保障施工安全。
高伟表示,中铁隧道局携手业界同仁,依托隧道掘进机及智能运维全国重点实验室,共同发起成立盾构/TBM大数据挖掘共同体,开启行业数据共创、共建、共享的新范式。即将发布的隧道大模型,正是研发团队的重要成果。不仅将极大提升隧道工程的安全与效率,更将推动整个行业向智能化、绿色化、可持续化的方向发展。
大会观看了“数智共享 隧创未来”视频片,中铁隧道局等单位现场发起加入共同体倡议,表决通过了《盾构/TBM大数据挖掘共同体章程》,并启动了共同体仪式。
共同体以“数智共享,隧创未来”为核心理念,秉持“开放包容、互助互益、自愿加入”原则,汇聚“建设-勘察-设计-施工-装备-运维”全产业链力量,旨在破解行业数据孤岛、标准不一、协同不足等痛点。共同体将聚焦三大核心任务:共建数据底座,构建行业统一数据中心,制定数据标准,推动全链条数据共享;协同技术攻关,联合攻克盾构/TBM核心算法,赋能设计、施工、运维全生命周期;产研深度融合,通过“产学-产研-产用”联动,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培育新质生产力。
会上,“先锋·隧道大模型v1.0”震撼发布,我国隧道与地下空间领域首个垂直大模型问世。
大模型依托盾构/TBM工程大数据中心773条工程线路,1200亿条工程建造数据,构建了通用大模型调度中小模型驱动的垂直领域大模型技术体系,形成了贯穿隧道与地下空间领域全生命周期场景+AI的数智互馈赋能技术体系新形态;研发了人机交互深度求索的隧道侠AI助手,搭建行业科普、专业问答、行业标准、文本翻译、专项方案和施组辅助编制功能新引擎;突破大模型对齐与微调技术,研发系列知识与数据场景靶向驱动的中小模型,形成隧道设计BIM可视化、隧道施工评估、隧道装备选型、隧道运维感知与解译等多个应用数智决策新范式。
会议期间召开了盾构/TBM大数据挖掘共同体论坛,来自香港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铁二院、掘进机国重等单位的代表,分别围绕《人工智能的新时代:大模型的革新与未来社会的机遇》《工程软件研究与应用》《数字重构 智引未来:隧道数智化设计创新与实践》《工程大数据赋能隧道建造技术突破》等主题,进行了深度交流。
会议期间还召开了盾构/TBM大数据挖掘共同体学术沙龙,来自中国中铁、华为、中科曙光、北京交大、中铁装备、广州地铁的代表,围绕《工程大数据重构产业链》《数据底座的共享共建》《数据资产融合治理》《TBM隧道建造+AI》《装备制造+AI》《隧道运维+AI》等主题,进行了思想碰撞。